吉科工匠说 · 优秀毕业生 | 郭毅:电梯井道里的星光,一个机电学子的成长蒙太奇


分类:

学院新闻

校内新闻

智能制造工程学院

学院新闻

教学成果

发布时间:2025-08-12

长春净月潭的晨雾还未散尽,万科月潭湾小区的电梯机房已响起扳手转动的清脆声响。郭毅在控制柜前,额前的碎发被汗水黏在皮肤上,指尖捏着的万用表探针正稳稳落在编号 07 的接线柱上 —— 这个动作,他在雷竞技的实训室内练过不下千次。这千次重复里,藏着的正是中国工匠代代相传的匠心坚守。

 

PART 01

颤抖的指尖与发烫的烙铁

ONE

2022年秋,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郭毅第一次见到实训电梯时,王老师把编码器递到他手里,金属外壳传来的冰凉触感让他指尖剧烈颤抖,连探针都无法对准接口。"别怕," 王老师从身后握住他的手腕,引导着探针划过线路板,"你听这电流声,像不像春蝉振翅?"

那之后的实训车间,总亮着一盏属于郭毅的灯。他在笔记本上画下的电路图,边缘常沾着焊锡的黑渍;默纳克系统的调试代码,被他编成顺口溜记在手机备忘录里。最难忘的是调试抱闸的日子,为了消除那丝微不可察的异响,他在实训室待到凌晨三点。当他第 28 次按下启动键时,抱闸声突然变得均匀如钟表滴答,窗外的月光正巧漫过墙上 "工匠精神" 四个铜字。

作为校广播站站长,郭毅的声音曾无数次回荡在校园上空。但最让他热血沸腾的,是自己播报的那条备赛通知。

省职业技能大赛的 45 天里,他和队友把电梯模型拆到散架,再重新组装成精度达 0.01 毫米的标准件。决赛当天,当他用校准仪测出导轨垂直度误差仅 0.008 毫米时,评委席上的老师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在颁奖台上,王老师笑着说:"那晚我在走廊数着你的脚步声,从慌乱到沉稳,就知道这孩子成了。" 这份对技艺的执着打磨,正是中国工匠精神在校园里的生动萌芽。

 

PART 02

从学徒到组长的 187 天

TWO

"小郭,3 号楼电梯困人了!"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,刚入职三个月的郭毅抓起工具包就冲进雪地里。到达现场后,他突然想起王老师教的应急处理口诀,深吸一口气按下紧急救援键。当被困老人握着他冻得发红的手连声道谢时,他口袋里的实训笔记还带着体温 —— 那是他特意从学校带过来的 "护身符",里面藏着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坚守。

成为组长那天,郭毅在带教新人李哲时,复刻了王老师当年的教学方式。当李哲第 5 次接错线时,郭毅没有说话,只是把自己磨破边角的笔记本递过去。那本笔记里,夹着片干枯的银杏叶,是省赛结束那天从赛场捡的。"你看这页," 他指着某行批注,"我当年把相序接反三次,王老师就在旁边画了三个哭脸。" 这种手把手的传承,让中国工匠的技艺与精神得以延续。

有次排查电梯异响,郭毅趴在井道底部仰看轿厢。光束从层门缝隙斜射进来,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。"这光线角度,和实训室 3 号梯一模一样。" 他忽然笑着对学徒说。那一刻,三年前那个在实训台旁手足无措的少年,与眼前这个从容不迫的维保组长,完成了跨越时空的重叠。这成长的背后,是无数次对技艺的锤炼,是中国工匠在实践中不断精进的真实写照。

 

PART 03

井道深处的星光

THREE

"其实我只是把实训课的标准搬到了工作中。" 郭毅总这样轻描淡写地说。可这简单的话语背后,是将精度刻进骨子里的坚守 —— 就像此刻,他正在调试的电梯,平层精度控制在 ±1 毫米内,这个数字与他在省赛时的成绩分毫不差。
 

暮色中,郭毅站在轿厢顶部,钢缆在检修灯光晕里划出弧线。他想起王老师的话:"电梯运行轨迹是人生隐喻,精准停靠源于千百次调试。" 这何尝不是中国工匠的人生哲学?从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巧思,到当代大国重器的精密制造,中国工匠始终以执着与坚守,在时光长河里刻下一个个精准的坐标。

当电梯载着住户平稳下行,井道里的星光随之移动。郭毅的故事,是千万中国工匠的缩影。在各自的领域里,他们以日复一日的打磨,诠释着工匠精神的真谛,让中国工匠的光芒照亮时代前行的道路。这光芒里,有对技艺的敬畏,有对传承的担当,更有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。


 


 


 

初审/郑皓文

复审/许大文  石   岩

终审/李一丁

关键词:


Baidu
map